伤害(Harm)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既包含生理层面的创伤,也涉及心理、社会及环境的负面影响。理解其本质并掌握规避方法,是个人与组织维护安全的核心能力。
一、Harm的本质与分类

根据国际标准ISO 14971的定义,伤害(Harm)是对人体健康、财产或环境造成的损害。其形成需经历三个关键环节:危险源(Hazard)→危险情况(Hazardous Situation)→伤害(Harm)。例如,鲨鱼作为危险源,需通过“人员坠海”这一事件序列触发危险情况,最终导致咬伤的伤害。
从类型上,伤害可分为:
1. 生理性伤害:如烧伤、感染、器官损伤等直接身体损害。
2. 心理与情感伤害:包括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3. 社会性伤害:如家庭关系破裂、经济损失或社会信任度下降。
4. 环境伤害:污染、生态破坏等长期性影响。
二、伤害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伤害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医疗器械风险为例,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危险源存在、触发事件发生、防护措施失效。例如,触电伤害需设备漏电(危险源)、电线暴露(事件1)、用户接触(事件2)同时发生。
关键影响因素包括:
个体行为:如不当操作设备、忽视安全警告。
环境条件:高风险场所(如化工车间)或自然灾害多发区。
社会文化:某些群体因“社交需要”接受高风险行为(如吸烟)。
技术缺陷:产品设计漏洞或维护不足。
三、伤害的深远影响
1. 个体层面的连锁反应

一次伤害可能导致多重后果。以烧伤为例:
一级烧伤仅需简单处理,而三级烧伤可能引发感染、心理创伤甚至残疾。
长期医疗负担可导致家庭经济崩溃,形成“伤害-贫困”恶性循环。
2. 组织与社会的系统性风险
企业因产品缺陷导致伤害事件,可能面临诉讼、品牌价值下跌。
公共卫生事件(如药物滥用)需耗费大量资源进行社区干预。
3. 环境损害的不可逆性
化学污染物泄漏不仅危害当下,还可能通过食物链累积,影响数代人健康。
四、规避伤害的实用策略
1. 风险识别与评估
三步分析法:
1. 列出所有潜在危险源(如高温表面、锋利部件)。
2. 模拟可能触发危险情况的事件链。
3. 评估伤害严重程度与发生概率,优先处理高风险项。
工具推荐:使用FMEA(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表格量化风险等级。
2. 分级防护措施
根据控制有效性排序:
1. 消除危险源(如用激光取代手术刀减少感染风险)。
2. 工程技术防护(安装自动断电装置)。
3. 行为规范(制定标准操作流程)。
4. 应急处理(配备急救包与培训)。
3. 个人防护要点
日常场景:
居家:定期检查电器线路,使用防滑垫。
户外:避免单独进入未开发区域,学习基础急救技能。
心理防护:
建立情绪预警机制,当愤怒值达7分(满分10)时暂停对话。
用“我”陈述替代指责(例:“我需要准时”而非“你总是迟到”)。
4. 社区与组织协同

建立伤害监测网络:企业可通过用户反馈系统收集产品使用中的近失误事件。
推广减少伤害计划:如提供清洁针具降低者感染风险。
五、特殊群体的针对性建议
1. 儿童与青少年
教育策略:用VR模拟器展示吸烟后的肺部病变,替代单纯说教。
环境设计:游乐场采用弹性地垫,将秋千区与攀爬区物理隔离。
2. 职业高风险人群
医护人员:采用“双人核查制”减少用药错误。
建筑工人:智能手环监测心率与体温,预警中暑风险。
3. 慢性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使用防刺伤注射器,搭配APP记录用药时间。
精神障碍患者:设置“安全计划清单”,列明危机时的联系人及避难场所。
六、技术赋能的伤害防控
智能预警系统: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工厂设备的温度、振动异常。
AI风险评估:医疗AI分析患者病史,提示药物配伍禁忌。
虚拟培训平台:消防员通过VR演练化工爆炸场景的应急处置。
伤害防控是动态过程,需个人警觉性、技术创新与社会支持的共同作用。通过建立“识别-预防-响应”的全周期管理体系,能将伤害发生率降至最低。正如费城的减少伤害计划所示:当社会以共情而非批判的态度对待风险,更多人会主动加入安全网络。这提示我们:真正的安全文化,始于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