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妇科问题,其病因复杂且个体差异显著。中医认为,月经与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及冲任二脉密切相关。本文从中医视角解析病因,并结合临床经验提出调理与预防策略,为患者提供科学指导。
中医将月经不调归因于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两大核心机制,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气血不足
先天体质虚弱、产后失血或长期饮食不节,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患者常表现为经量少、色淡、周期延迟,伴面色萎黄、乏力等。
2. 肝郁气滞
长期情绪压抑、压力过大,导致肝气郁结,血行不畅。症状以经前胀痛、经血有块、周期紊乱为特征。
3. 脾肾两虚
过度劳累、久病或房事不节损伤脾肾阳气,表现为经期延长、量多色淡、腰膝酸软。
4. 血瘀与湿热
寒邪侵袭或湿热,阻滞胞宫,引发痛经、经血紫黯夹块,多见于经期受凉或饮食辛辣者。
根据体质与症状差异,中医将月经不调分为四大证型,治疗需“因人施治”:
典型表现:经期延长、量多色淡,伴腰酸、夜尿频、便溏。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固冲。
方药:举元煎合归肾丸加减(党参、黄芪、熟地、菟丝子等),经量多时加阿胶、金樱子止血。
病例参考:46岁患者经期紊乱,经中药调理3个月后周期恢复。
典型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红,伴潮热、失眠、口干。
治法:滋阴清热,调补肝肾。
方药:二至丸合两地汤(女贞子、旱莲草、生地、玄参等),潮热加地骨皮、龟甲。
典型表现:周期延后、经量少,伴头晕、心悸、面色苍白。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生血。
方药:滋血汤(当归、熟地、党参、黄芪等),血虚甚者加鸡血藤、黄精。
典型表现:经期不定、经前胸胁胀痛,经血紫黯夹块。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白芍、香附、郁金等),痛经加桃仁、红花。
辅助疗法:
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诊:
月经不调是身体发出的“失衡信号”,中医通过整体调理可有效改善症状。患者需结合体质特点,在饮食、情绪、作息等方面综合干预。若自我调理无效,务必寻求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