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曾风靡全国的面料,如何从“国民布料”蜕变为现代工业的重要材料?
“的确良”是20世纪中后期中国对涤纶(聚酯纤维)面料的俗称,其名称源自英文“Dacron”的粤语音译“的确靓”(意为“确实漂亮”),后因北方地区语言习惯改为“的确良”或“的确凉”。这种面料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为主要化学成分,属于合成纤维,具有耐磨、抗皱、易洗快干、色彩鲜艳等特点。
核心特性一览:
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棉布定量供应(人均年布票仅3尺),普通家庭衣物需“新三年,旧三年,缝补又三年”。而“的确良”因耐用且所需布票减半,迅速成为解决穿衣难题的“救命布”。例如,一件的确良衬衫可穿5年以上,远胜棉布的易磨损特性。
1971年,毛主席视察广东后提出发展化纤产业,以缓解棉布短缺。1972年辽阳石化等企业建成,1979年国产“的确良”正式投产,终结了依赖进口的历史。至80年代初,中国化纤产量激增30倍,彻底改变了“一衣传三代”的窘境。
在灰蓝制服为主流的年代,的确良的鲜艳色彩和挺括质感成为年轻人追求“洋气”的标志。女性穿着白纱裙、男性身着挺括衬衫,甚至被视作婚嫁彩礼的一部分。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注重穿着体验。的确良的闷热、静电问题在空调普及后尤为突出,尤其在南方潮湿气候中劣势明显。
80年代后,棉花增产,棉布回归主流。涤棉混纺(如65%棉+35%涤纶)结合了两者优点,既保留舒适性又增强耐用性,取代了纯涤纶市场。
牛津纺、丝绸、绒布等新材料兴起,消费者更倾向于功能细分(如吸湿排汗、抗菌)的面料。
尽管不再主导日常服装,涤纶(即的确良)凭借其特性,在以下领域焕发新生:
从解决温饱的“国民布料”到现代工业的“多面手”,“的确良”的变迁折射出中国纺织业的进步与消费需求的升级。如今,它虽不再主宰衣柜,却以更智慧的形式融入生活——无论是环保再生的服装,还是守护健康的医疗材料,涤纶的“进化史”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