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浅层炎症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科学防治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一、认识非萎缩性胃炎
非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其特征是炎症仅累及胃黏膜表层,未引起腺体萎缩或结构改变。该病在胃镜检查中的检出率高达50%以上,是消化科门诊的常见病。虽然症状较轻,但若长期忽视,可能发展为萎缩性胃炎,增加癌变风险。
与萎缩性胃炎的区别:
非萎缩性胃炎:炎症限于黏膜表层,胃腺体未减少。
萎缩性胃炎:腺体数量减少或消失,常伴随肠化生或异型增生,癌变风险较高。
二、病因解析:为何会得非萎缩性胃炎?
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主要致病因子,约90%的非萎缩性胃炎与其相关。该细菌通过分泌毒素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
2. 不良饮食习惯
刺激性饮食:长期摄入辛辣、过冷、过热或高盐食物(如咸鱼、腌菜)可直接损伤胃黏膜。
不规律饮食:暴饮暴食、过度节食或长期空腹扰乱胃酸分泌。
3. 药物与酒精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长期使用会抑制胃黏膜修复。
酗酒:酒精刺激胃酸分泌,削弱黏膜保护功能。
4. 胆汁反流与精神压力
胆汁反流至胃内可破坏黏膜屏障;长期焦虑、紧张则通过神经调节影响胃功能。
三、症状识别:警惕这些身体信号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
上腹部不适:隐痛、胀满感,进食后加重。
消化功能异常:早饱、嗳气、反酸、恶心等。
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因营养吸收障碍出现乏力、体重下降。
提示: 症状严重程度与胃黏膜损伤程度无关,即使无症状也需定期检查。
四、科学诊断:如何确诊?

1. 胃镜检查:
直接观察胃黏膜是否充血、水肿或糜烂。
必要时取活检进行病理分析,排除萎缩或癌变。
2. 幽门螺杆菌检测:
常用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或胃黏膜活检。
3. 其他辅助检查:
血常规、胃蛋白酶原检测等评估胃功能。
五、治疗方案:从药物到生活管理
1. 药物治疗

抑酸药(如奥美拉唑):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烧心、反酸。
胃黏膜保护剂(如铋剂、硫糖铝):形成保护膜,促进黏膜修复。
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改善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根除Hp治疗:采用四联疗法(2种抗生素+抑酸药+铋剂),疗程10-14天,根除率可达90%。
2.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管理:
避免辛辣、油炸、过咸食物。
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炖菜),少食多餐。
戒酒:减少黏膜刺激。
情绪调节:通过运动、冥想缓解压力,改善胃肠功能。
3. 定期复查
无症状患者建议每年复查胃镜;有Hp感染或糜烂者需缩短复查间隔。
六、预防策略:远离胃炎的实用建议
1. 饮食卫生:
分餐制或使用公筷,预防Hp感染。
2. 合理用药: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需联用胃黏膜保护剂。
3. 高危人群筛查:
有胃癌家族史、长期消化不良者建议定期胃镜检查。
4. 日常养护:
饭后避免立即平躺,可散步促进消化。
七、常见误区答疑
1. “没有症状不用治疗”:
无症状患者仍需调整生活方式,避免病情进展。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定会致癌”:
及时根除Hp可显著降低癌变风险。
3. “胃病只能靠吃药”:
饮食和情绪管理同样关键,需综合干预。
总结
非萎缩性胃炎虽普遍,但通过科学防治可有效控制。关键在于早诊断、规范治疗和长期健康管理。患者需结合药物与生活调整,定期监测病情,将胃癌风险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