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威胁心脑血管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科学用药是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本文结合最新指南与临床实践,为高血压患者提供初期用药的实用指导。
一、高血压的早期识别与诊断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未使用降压药时,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家庭血压≥135/85 mmHg,或动态血压≥130/80 mmHg。早期高血压可能无明显症状,但血压长期升高会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因此定期监测血压至关重要。
实用建议:
家庭自测血压:每天早晚各测一次,取平均值记录。
警惕“隐匿性高血压”:部分患者诊室血压正常,但家庭或动态血压升高,需通过多维度测量确诊。
二、药物治疗的适用原则

1.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合并症(如糖尿病、冠心病)、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药物。例如:
合并糖尿病或蛋白尿:优先选择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药物,因其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老年患者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钙通道阻滞剂(CCB,如氨氯地平)是优选。
2. 小剂量起始,逐步调整
初始治疗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逐步增加至目标血压,避免快速降压引发头晕等不适。
3. 长效制剂优先
每日一次的长效药物(如氨氯地平、缬沙坦)可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减少夜间和晨峰血压波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4. 联合用药策略
若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推荐两种不同机制的药物联用:
经典组合:CCB+ARB(如氨氯地平+缬沙坦)、ACEI+利尿剂(如依那普利+氢氯噻嗪)。
避免组合:普利类与沙坦类不宜联用,可能增加高血钾风险。
三、优选药物类别及适用人群
1. 普利类(ACEI)与沙坦类(ARB)
作用机制:抑制血管紧张素系统,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担。
适用人群: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心力衰竭或左心室肥厚者。
注意事项:妊娠、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普利类药物可能引起干咳,不耐受者可换用沙坦类。
2. 钙通道阻滞剂(CCB)
作用机制:舒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适用人群:老年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或稳定性心绞痛者。
注意事项: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水肿或心率加快,可联合β受体阻滞剂缓解。
3. 利尿剂
作用机制:通过排钠减少血容量。
适用人群:盐敏感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合并水肿或心力衰竭者。
注意事项:长期使用需监测血钾和尿酸,痛风患者慎用。
4. β受体阻滞剂
作用机制: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
适用人群: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快速性心律失常或焦虑症的高血压患者。
注意事项:哮喘、严重心动过缓患者禁用。
四、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的基石
药物治疗需与生活方式调整结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用药量:
1. 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5克,警惕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
2. 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4 kg/m²,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
3.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4. 限酒:酒精摄入量男性<25克/天,女性<15克/天。
五、患者常见误区与实用建议
误区1:“血压正常后可以停药”

高血压需长期管理,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增加心梗、脑卒中风险。
误区2:“药物越贵效果越好”
降压药的选择取决于个体情况,而非价格。例如,经济实惠的氢氯噻嗪对盐敏感型高血压效果显著。
实用建议:
定期复查:每3~6个月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血脂。
记录用药反应:如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高血压初期用药需兼顾疗效与安全性,通过个体化治疗、合理联用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大多数患者可实现血压达标。科学管理高血压不仅需要医生的专业指导,更需要患者的主动参与和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