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俗称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严重传染性疾病,其核心特征是免疫系统崩溃,导致患者易患多种感染和肿瘤。本文将从定义、病因、传播、症状、治疗及预防等多角度解析这一疾病,并提供实用建议。
HIV病毒的作用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这类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指挥官”,负责协调对抗病原体和异常细胞。当HIV侵入后,病毒会将自身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不断复制并破坏CD4+T细胞,最终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丧失。
疾病进展的分阶段
1. 急性感染期:感染后2-4周可能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
2. 无症状期:此阶段可能持续6-8年甚至更久,患者无明显症状,但病毒持续破坏免疫系统。
3. 艾滋病期:当CD4+T细胞计数降至200/μl以下时,患者进入终末期,出现严重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或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
三大传播途径
1. 性接触传播:无保护性行为(尤其是男男性行为)是主要传播方式,病毒通过、分泌物等体液传播。
2. 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制品、使用污染医疗器械等均可能导致感染。
3. 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在妊娠、分娩或哺乳时将病毒传给胎儿。
高危人群
典型症状
诊断流程
1. 抗体检测:通过血液或唾液检测HIV抗体,初筛阳性者需进一步确认。
2. 病毒载量检测:测量血液中HIV RNA数量,评估病情进展。
3. CD4+T细胞计数:判断免疫系统受损程度。
抗病毒治疗(ART)
ART是控制HIV感染的核心手段,通过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如替诺福韦、拉米夫定)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规范治疗可使患者寿命接近正常人群。
治疗新突破
合并症管理
个人防护建议
1.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伴侣数量。
2. 避免血液暴露:不共用针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有创操作。
3. 母婴阻断:感染孕妇需接受抗病毒治疗,避免母乳喂养。
暴露后紧急处理
若发生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接触或针刺伤),72小时内启动暴露后预防(PEP),连续服药28天,可降低感染风险。
社会支持与心理干预
全球科研团队正致力于开发HIV疫苗和治愈性疗法。例如,针对CCR5基因的编辑技术(如CRISPR)已在动物实验中展现潜力,可能阻断病毒入侵。联合国提出“2030年终结艾滋病”目标,要求95%感染者获得诊断和治疗。
1. 定期检测:高危人群应通过医院或公益机构进行免费HIV筛查。
2. 规范用药:确诊后立即启动ART,严格遵医嘱,避免耐药性。
3. 营养与运动:均衡饮食、适度锻炼有助于维持免疫力。
4. 心理支持:加入患者互助组织,减轻心理压力。
通过科学认知与积极行动,AIDS已从“绝症”转变为可管理的慢性病。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和全社会支持是战胜这一疾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