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勤政奉献之姿,书写为民服务答卷
“夙夜在公”一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公职责任的深刻诠释,既是古代官吏的为官准则,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底色。本文将从词源探析、精神内核、现代意义及实践路径四部分展开,结合历史与当代案例,探讨这一成语的深层价值与践行之道。
“夙夜在公”最早见于《诗经·召南·采蘩》中的“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原指古代祭祀活动中从早到晚的忙碌状态。在《诗经·小星》中,“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则描绘了底层官吏昼夜奔波的辛劳场景,暗含对命运不公的慨叹。
语义的升华:随着儒家文化的浸润,“夙夜在公”逐渐脱离怨言色彩,成为官员勤勉为公的象征。如《晋书·刘毅传》记载刘毅“夙夜在公,坐而待旦”,唐代元稹以“端慎严恪,夙夜在公”赞誉官员,均体现其从具体行为到精神品格的升华。
核心内涵:
“夙夜在公”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仍具生命力,因其蕴含三重精神内核:
1. 忠诚担当
古代官员“事君以忠”,现代公职人员则以“忠于人民”为根本。如《三国志》中杜畿“夙夜在公,恪勤特立”,强调不阿权贵的正直品格;当代基层干部走访农户、深夜协调民生问题,延续了这一传统。
2. 务实奉献
从唐代官员“按度悬衡,守而不失”的严谨态度,到现代公务员“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均体现对职责的敬畏。例如,抗震救灾中党员干部通宵安置群众,正是“夙夜在公”的生动写照。
3. 自我革新
历史上,这一成语常与“反躬自省”结合,如《韩诗外传》提出“夙夜在公”需配以德行修养。现代干部更需“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将廉洁自律融入日常工作。
在“躺平”“内卷”并存的当下,“夙夜在公”被赋予新内涵:
1. 从“时间投入”到“效率优先”
2. 从“单向付出”到“双向赋能”
3. 从“个人奋斗”到“系统协作”
(一)时间管理:科学规划提升效能
(二)服务意识:从“管理者”到“服务者”
(三)身心健康:可持续的勤政之道
(四)廉洁底线:勤政与廉政的统一
三千年前,《诗经》中的“夙夜在公”是劳作者的叹息;三千年后,它已成为一种主动选择的信仰。从古代官吏的“坐而待旦”到现代干部的“精准扶贫”,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为民情怀。唯有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行动自觉,方能在新时代的考卷上,写下无愧于历史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