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内容传播的边界与尺度成为社会争议焦点,其中“低俗”作为兼具道德与法律属性的概念,既关系个体权益,更影响公共文化秩序。本文将从定义解析、法律界限、社会影响及治理建议四个维度展开讨论,为公众与从业者提供清晰的认知框架。
一、低俗的界定:道德模糊与法律原则的交织
低俗不同于“”“”等具有明确法律定义的概念,其判定需结合文化传统、社会共识与技术特征。根据我国官方文件,低俗内容需满足三个核心要素: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破坏社会公德、损害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具体而言,低俗内容呈现三大特征:
1. 性暗示与身体暴露:如刻意展示隐私部位、使用挑逗性语言或动作;
2. 价值观扭曲:宣扬暴力、炫富拜金、恶意炒作婚恋矛盾等;
3. 技术隐蔽性:通过替代词、符号分隔、AI生成等方式规避监管。
与的区别在于:
:整体宣扬性行为,无艺术或科学价值(如详细性技巧、性犯罪细节);
:部分内容涉及性元素,但存在艺术或科学价值时可能豁免;
低俗:不直接违法,但违背公序良俗,依赖道德约束为主。
二、法律与政策的实践框架
我国对低俗内容的治理采取“法律兜底+行政规范+平台自治”的多元模式:
(一)法律依据
刑法第363-367条:明确物品的刑事处罚标准,强调“无艺术价值”的核心判定原则。
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传播低俗内容但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处以行政拘留或罚款,如2024年江西赣州主播因低俗直播被约谈。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2024年专项行动中,重点打击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拆卡”、传播软内容等行为。
(二)平台治理规则
主流互联网平台通过细化标准实现动态管理。例如:
内容识别技术:利用AI模型识别低俗关键词、图片及视频特征;
分级处置机制:根据严重程度采取限流、封号、取消营利权限等措施;
用户举报通道:建立“一键举报”功能,鼓励公众参与共治。
三、低俗内容的社会影响:从个体到系统的危害链
低俗内容的负面影响呈现“涟漪效应”,需警惕以下四类风险:
(一)青少年价值观扭曲

案例:2024年网信办通报的“沙雕动画”事件中,部分账号改编经典动画,美化自杀、校园暴力,导致未成年人模仿危险行为。
机制:青少年处于认知发展阶段,低俗内容易引发模仿、焦虑或认知偏差。
(二)网络生态恶化
流量黑产驱动:部分主播通过低俗表演吸引关注,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例如某平台主播因发布奇装异服表演视频被约谈。
社群文化异化:低俗内容易在特定圈层形成亚文化,如“软”表情包在未成年社群中的扩散。
(三)商业失范
营销乱象:部分商家利用“温感卡”“水感卡”等产品隐含性暗示,诱导非理性消费。
数据滥用:低俗内容常与违法广告关联,如非法“性药品”推广。
四、治理建议:构建多方协同的防御体系
针对低俗内容的复杂性与隐蔽性,需从技术、制度、教育三方面入手:
(一)平台责任强化
1. 优化审核模型:增加方言、谐音词、动态图像的识别能力,避免“打码规避”。
2. 完善用户画像:对频繁发布低俗内容的账号进行行为追踪与标签化管理。
(二)用户自我保护指南
家长行动清单:
启用“青少年模式”并定期检查过滤效果;
关注孩子社交账号评论区的异常互动(如诱导性私信)。
公众举报技巧:
截图保存证据链(包括发布时间、传播路径);
优先通过平台官方渠道举报,必要时向网信部门提交线索。
(三)立法与政策优化

细化标准:将“低俗”的13类典型表现纳入地方性法规,减少执法弹性。
技术中立审查:规范AI绘图、深度合成等技术应用,防止生成涉未成年人低俗内容。
低俗内容的治理是一场文化保卫战,需平衡言论自由与公序良俗,兼顾技术效率与人文关怀。唯有通过法律明晰边界、平台压实责任、公众提升素养,才能构筑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