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巡察工作已成为强化基层监督、推动问题整改的重要抓手。本文将深入解析巡察组的职责定位,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探讨其在推动治理效能提升中的关键作用,并为基层组织提供可操作的改进建议。
巡察组作为党内监督的“前哨站”,承担着政治监督、问题发现、整改督导三大核心职责:
1. 政治监督的“探照灯”
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落实情况,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研等方式,检查基层党组织是否在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领域贯彻政策要求。例如,云南省通过“抵边巡”“背包巡”等方式,发现并纠正了边境村寨政策落实偏差问题。
2. 问题发现的“显微镜”
运用个别谈话、信访受理、财务审计等手段,精准识别基层腐败、形式主义等问题。如江苏省苏州市纪委监委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某街道虚报民生项目资金,及时追责问责。
3. 整改落实的“助推器”
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闭环机制,通过约谈责任人、下发监察建议书等方式压实整改责任。典型案例显示,某市巡察组推动21项民生问题整改,完善制度12项。
基层监督是巡察工作的主战场,其效能直接影响群众获得感:
1. 打破“熟人社会”监督困境
2. 聚焦民生痛点的精准监督
针对教育、医疗、扶贫等领域开展专项巡察:
安徽省安庆市通过摘除过多挂牌、精简考核指标,使基层干部精力回归服务群众。
3. 构建“日常+专项”监督体系
巡察“后半篇文章”的成效取决于整改机制的科学性:
1. 常见整改困境
2. 创新整改机制
针对基层实际,提出以下操作性策略:
1. 队伍建设专业化
2. 方法工具创新
3. 整改督导长效化
1. 成功经验:江西省上饶市通过“院坝会”收集群众意见,推动解决农田灌溉设施老化问题,整改满意度达95%。
2. 教训反思:某县因未建立整改跟踪机制,导致巡察发现的“重复报销差旅费”问题二次发生,最终对5名责任人追责。
巡察组职责的履行成效,直接关系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通过强化政治监督、创新工作方法、压实整改责任,既能清除阻碍政策落实的“绊脚石”,也能增强群众对党和的信任。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巡察监督与纪检监察、审计监督的协同联动,构建全覆盖、立体化的监督网络,为乡村振兴和基层善治注入更强动力。